一声冷喝从阁后传来。众人回头,只见尚书夫人扶着丫鬟的手站在廊下,鬓边的翡翠簪子在阳光下泛着冷光:“苏若瑶,你又胡闹了!又在这丢人现眼。“
“苏大姑娘。“尚书夫人上下打量着苏挽棠,目光在她腕间的铜铃上停了一瞬,“我听说你前几日去了玉佛寺?可还安好?“
“托夫人的福,平安无事。“苏挽棠垂眸行礼,“只是玉佛寺的钟声太响,震得人有些头疼。“
阁内众人面面相觑。她们原以为苏挽棠被“克夫“的名声拖累,又经历了玉佛寺那场爆炸,必定狼狈不堪。可此刻站在她们面前的女子,月白裙衫纤尘不染,腕间铜铃随着呼吸轻响,连眼尾的泪痣都淡得像画上去的——哪里像个“草包“?
“既然苏大姑娘来了,便一起题诗吧。“尚书夫人指了指案上的空白笺纸,“今日主题是'春归',要写出新意才好。“
众人立刻围到案前。陈若琳提笔便写:“东风吹雨过青山,却望千门草色闲。“李昭容紧随其后:“画楼西畔桂堂东,身无彩凤双飞翼。“苏若瑶躲在角落抹眼泪,哪里还敢动笔。
苏挽棠站在案前,望着窗外飘落的海棠花瓣,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:“阿月,这世间的规矩都是人定的,可人心...总该留一处柔软的地方。“
她提起狼毫,在笺纸上写下:
“残红逐水过西墙,犹记庭前旧海棠。不是东风无计留,人间总要待新芳。“
写毕,她将笔递给小桃,转身时袖中铜铃轻响。众人凑过来看,只见字迹清瘦如竹,意境却深远得很——前两句写海棠零落,后两句却转折说“不是东风不留,只是要等新芳“,暗合春归的主题,又隐含着对旧事物的释然。
“好一个'人间总要待新芳'!“一直沉默的老学士抚须赞叹,“苏姑娘这诗,比那些只写风花雪月的,不知高明了多少倍。“
陈若琳的脸涨得通红,李昭容的笔停在半空,连尚书夫人都露出几分赞许:“没想到苏姑娘竟有这般才学。“
苏挽棠垂眸轻笑:“夫人谬赞了。不过是想起些旧事罢了。“她指尖轻轻抚过诗笺,“当年母亲教我读诗,总说'诗言志,词传情'。我从前不懂,如今经历了些事,倒明白这'志'与'情',原是要放在心里慢慢品的。“
午后回府
苏挽棠坐在回府的马车上,望着窗外掠过的青瓦白墙,腕间铜铃随着马蹄声轻响。阿桃捧着一盏茶凑过来:“姑娘今日可真是出尽了风头。
“小姐难道不觉得解气?“小桃撇撇嘴,“从前二姑娘压您一头,没少欺负您。如今她犯了错,尚书夫人倒肯罚了。“
“小桃。“苏挽棠放下茶盏,“你当真以为尚书夫人是这个性子?“她望向车外,“王氏被关进家庙,最慌的不是我们,是尚书府。毕竟王氏掌了相府十年的中馈,连吏部尚书家的夫人都要给她几分面子。如今她倒了,尚书夫人自然要收拢人心——罚苏若瑶不过是做给旁人看的。“
小桃一怔:“那...姑娘今日题诗,也是为了...“
“为了让某些人知道,苏府的嫡女,从来都不是草包。“苏挽棠摸了摸腕间铜铃,“从前他们说我克夫,说我蠢笨,说我配不上定北侯世子——可如今呢?慕容月在密室里替我挡刀时,可曾嫌弃我碍手碍脚?“
她望着车窗外渐次绽放的晚樱,声音轻得像风:“真正的本事,从来不需要别人来评判。“
黄昏相府正厅,苏挽棠刚走进正厅,便见管家老周躬身站在香案前,手里捧着个檀木匣:“姑娘,老爷差人送来的。说是江南送来的新茶,让您务必亲自收着。“
苏挽棠接过匣子,打开一看,里面除了茶叶,还有张字条:“阿月,北境的事有眉目了。待金陵事了,父便接你去看海。“
她望着字条上的字迹,眼眶微微发热。自父亲半年前南下查贪,已有三月未归。上一封信里,他还说在杭州遇到了个卖白海棠糕的老妇人,味道像极了母亲当年做的。
“姑娘,大夫人派人来问,说今晚要在正厅摆宴,给您接风。“老周压低声音,“说是要请几位夫人来,顺便...提提二姑娘的事。“
苏挽棠将字条收进匣里,起身时袖中铜铃轻响:“去回大夫人,说我有些头晕,今晚就不赴宴了。“
老周应了声,刚要退下,又被苏挽棠叫住:“对了,让厨房炖些银耳莲子羹,给二妹妹送去。就说...春寒未消,喝些甜汤润润喉。“
老周愣了愣,随即笑出声:“姑娘心善,到底是相府嫡女。“
苏挽棠望着窗外的晚霞,轻轻摇头。她不是心善,只是明白——真正的强大,从来不是踩低别人,而是站在高处时,依然愿意拉一把跌落的人。
夜风掀起纱帘,案头的白海棠在风中轻轻摇晃。苏挽棠摸了摸腕间铜铃,仿佛听见母亲的声音从记忆深处传来:“阿月,你看这海棠,开得再艳,也不过十几天的热闹。可它的根扎在土里,便能年复一年地开。人也是一样,只要心里有根,便不怕风雨。“
她拿起笔,在信纸上写下:
“父亲大人膝下敬禀:
女儿一切安好。近日金陵城开了满树海棠,女儿想起母亲当年在庭院里教女儿认花的模样,甚是想念。昨日诗会,女儿写了首《春归》,虽不如父亲笔下的气势,倒也有些新意。待您归来,女儿定要念给您听。
北境的事,女儿已知。您且安心查案,莫要挂心女儿。待此事了结,女儿想去海边看看——就像母亲说的,海的那边,或许有更美的春天。
另,院中的白海棠开得正好,女儿每日都去浇花。您看,它比去年开得更盛了。
女儿挽棠叩上“
窗外,月光漫过青瓦,落在信纸上。苏挽棠吹熄烛火,躺在榻上,听着窗外的虫鸣。这一夜,她睡得格外安稳——因为她知道,有些风雨,她已经能自己扛了;而有些春天,正在来的路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