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星穹农场零号前哨站!”
姜恒的声音在充斥着金属焦糊味和潮湿苔藓气息的空气中响起,带着一股强行注入的豪气,试图驱散劫后余生的沉重与茫然。
他站在“易安号”严重扭曲的尾部舱门外,脚下是飞船滑行犁出的深沟边缘,松软湿润的蓝绿色苔藓被挤压变形,渗出粘稠的、散发着微弱荧光的汁液,沾湿了他的鞋帮。
齐予站在他身侧,脸色依旧有些苍白,额角的擦伤已经用应急凝胶简单处理过,贴着一小块无菌敷料。
她没说话,只是默默环视着这片被他们“暴力着陆”彻底改变的地貌。飞船庞大的残骸如同一条搁浅的金属巨鲸,侧卧在苔原上,尾部相对完整,但中段和舰艏部分扭曲变形得厉害,尤其是舰艏,几乎嵌进了前方一座覆盖着厚厚苔藓的小丘里,破碎的观察窗和撕裂的金属蒙皮裸露在外,在逐渐西斜的“阳光”(来自永昼区方向)下反射着刺眼的光。
空气里弥漫着复杂的味道:飞船内部电路短路烧焦的臭氧味、泄漏的冷却液(一种淡蓝色、略带甜腥的液体)气味、苔藓被碾碎后散发的浓郁甜腥气,以及一种……难以形容的、属于这颗陌生星球的、带着微尘感的清新气息。
“名字不错,”齐予终于开口,声音还有些沙哑,但已经恢复了冷静,“就是这‘农场’……目前还只有一片狼藉。”她指了指飞船残骸周围被冲击波掀翻、压扁的大片荧光苔藓。
“地开好了嘛!”姜恒咧嘴一笑,拍了拍身边冰冷的飞船外壳,“看,这大家伙就是咱们最好的‘开荒犁’!省了多少力气!”他转身,朝着尾部货舱那扇还算完好的气密门走去,“伊娃!报告!”
几秒钟后,伊娃的声音才传出,带着明显的失真和延迟,像是信号不良的老旧收音机:“搭档……本机核心逻辑……受损率稳定在18.7%……外部传感器……部分失效……初步扫描完成……”
一个简陋的、线条闪烁不定的全息投影在终端上方展开,显示出“易安号”残骸的轮廓图,大部分区域标红(严重损毁),只有尾部货舱和一小部分生活舱区域显示为黄色(中度损坏/可用)。
“可用资源清单:”伊娃的声音断断续续,但努力维持着条理,“1.尾部货舱:完整度75%。内部物资:标准工程工具箱x2,多功能生存包x4(含净水器、滤芯、基础医疗包),压缩口粮x120份(标准单人30天量),基础建材模块(轻质合金板、连接件)若干……2.生活舱A区:完整度40%。可用:小型水循环装置核心(需修复),应急睡袋x2,部分未损坏个人物品……3.重立体机甲‘戍边者-III’:位于货舱固定架,初步扫描结构完整,能源剩余23%,左臂液压关节轻微渗漏……”
“戍边者还在!”姜恒眼睛一亮,仿佛找到了主心骨,“好!有它在,咱们就有手有脚了!”
他立刻转向齐予,“齐博士,环境评估?”
齐予已经拿出了她的便携式环境分析仪,小巧的探头伸出,正在采集空气样本和土壤样本。屏幕上的数据飞快跳动。“大气成分:氮气78.2%,氧气20.5%,氩气0.93%,二氧化碳0.03%,其余为微量惰性气体及未知气溶胶颗粒……无检测到已知致命毒素或高浓度有害物质。可呼吸,但建议初期佩戴过滤面罩适应。”
她顿了顿,看着分析仪上另一个读数,“重力:0.95G,接近地球标准。温度:当前地表21.5摄氏度,湿度78%。辐射水平:已回落至安全阈值内……但背景辐射有异常波动,可能与之前的紫闪风暴余波或星球本身特性有关,需持续监测。”
她蹲下身,用戴着手套的手指捻起一小块被压碎的荧光苔藓,凑近分析仪的另一个探头。“初步生物分析:类地衣或苔藓复合体,主要成分……未知多糖、硅酸盐、以及……一种微弱的生物荧光素?光谱分析显示其能量来源可能包含光合成及某种地热或化学能转化……无检测到攻击性或寄生性微生物,但接触后需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。”
“能吃吗?”姜恒的关注点非常直接。
齐予白了他一眼:“成分复杂,不建议直接食用。需要进一步分析其毒性、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。目前,我们的口粮是唯一可靠的食物来源。”
“行!至少饿不死!”姜恒点点头,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。他走到尾部货舱的气密门前,用力扳动手动开启阀。沉重的合金门发出“嗤——”的泄压声,缓缓向内滑开,露出里面相对整齐但一片狼藉的景象——固定架倒塌,箱子散落一地,但大部分物资包装还算完好。
“开工!”姜恒撸起袖子,大步走了进去,“优先目标:第一,把能用的东西都搬出来!第二,找个背风干燥的地方,搭个能睡觉的棚子!第三,给‘戍边者’充上电,让它动起来!”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两人在伊娃断断续续的指引下(它的传感器受损,扫描范围和精度都大打折扣),开始了艰难的“废墟淘宝”和“荒野基建”。
姜恒展现了他工程兵的本色,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蛮牛,硬生生用撬棍和液压剪,将货舱里扭曲的固定架拆开。当他拖拽一个半塌的金属储物柜时,柜门“哐当”一声弹开,里面的物品散落一地——除了几盒密封的零件,一个让他心脏骤然停跳了一拍的东西滚落出来!
那是一本深棕色、皮质封面边缘已磨损泛白的旧式日记本!正是之前他离开地球老屋前,从抽屉深处翻出的那本——养父在他十三岁生日时送的礼物。封皮内侧,还留有养父当年用钢笔写下的、略显笨拙却无比温暖的赠言:“给小恒:心里的话,写下来就不重了。生日快乐。”那年他刚上初中,性格内向,养父送他这本子,是希望他有个倾诉心事的地方。
这本子跟了他十几年,纸页早已泛黄,边角卷曲,却承载了他最私密的情感。他本以为在太空署的物资打包中它会被遗漏,没想到它竟和自己一起经历了虫洞崩塌,在这异星重现!
日记本下面,还压着一个让他呼吸一窒的东西——那个防水密封的铝制小圆筒,标签上印着:“地球原生蔬菜种子混合包(非转基因)”。
这是他出发前鬼使神差塞进背囊的“念想”,自己之前还自嘲是“亚辛玛哈未来菜篮子工程”的启动资金!
“爸……”姜恒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,他近乎虔诚地弯腰,拂去日记本和种子筒上的灰尘。
指尖摩挲着封皮上养父的字迹,那粗糙的触感带着跨越星海的温度,瞬间将他拉回十三岁生日那天,养父笑着把本子递给他时的样子。
他翻开本子,里面写满了属于他自己的字迹——初中时熬夜偷偷摸摸抄写席慕蓉的诗句,笨拙地拼凑进写给隔壁班女孩的情书;高中时因为选大学专业的问题,第一次和那个被叫做“父亲”的男人拍着桌子吵得面红耳赤、然后冷战了整整一个暑假……最新一页,停留在离开地球前夜潦草写下的:“房贷还清了,星星债,开张了。”
种子筒冰凉坚硬,但紧握在手心,却像一颗沉甸甸的心脏在跳动。他把种子筒郑重地放进战术背心最内侧的口袋,紧贴着胸口。
日记本则被他像护身符一样,仔细地塞进背包的防水夹层里,紧挨着那幅全家福。
“姜恒?”齐予注意到他瞬间的沉默和异常郑重的动作,目光扫过他手中那本明显带着岁月痕迹的旧本子和放入怀中的小筒,“那是……”
“日记本,”姜恒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,但很快恢复了平时的粗粝,“我爸……,十三岁生日时给的。还有……一点‘私房菜种子’。”
他拍了拍胸口,没有过多解释,但眼神里的珍视让齐予明白那绝非普通物品。
齐予瞥了一眼他鼓囊囊的口袋,没说话,继续低头分类压缩口粮。她仔细检查每一份物资的完好性,将压缩口粮、净水器滤芯、医疗用品等关键生存物资单独归拢,并用便携分析仪反复测试那些合金板材的强度和耐腐蚀性,为搭建临时据点做准备。
同时,她也在持续监测环境数据,尤其是背景辐射的波动。看了看远方,永昼区的“阳光”逐渐降下,喃喃道:“亚辛玛哈的夜,要来了”。